在2013年除夕夜,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却传来了一丝不和谐的声音,令人琢磨不透的紧张气氛弥漫在整个演播厅。镜头定格在导演哈闻紧锁的眉头,侧面映衬出对接下来的春晚的无奈。而在舞台的后场,一顶东北貂皮帽静静地躺在道具箱里,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春晚时代的终结。
自从1990年,赵本山以小品《相亲》首次亮相央视春晚,这位“欢乐制造机”的出现,不仅仅是观众欢笑的源泉,更是春晚文化的变革者。他在小品中巧妙地运用东北方言与与普通百姓的生活哲学,让广大观众在快乐中感受到浓厚的地方文化。而从《卖拐》到《不差钱》,赵本山小品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,镶嵌在春晚的璀璨舞台上,构成了几代人心中的“春节记忆”。他的经典台词和幽默风格深入人心,成为了笑声的代名词。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当春晚总导演的角色转交到哈文手中,一场艺术观的世纪碰撞悄然展开。哈文在担任总导演后,提出“每滴笑料都要有思想沉淀”的改革蓝图,这与赵本山坚持的“快乐至上”理念发生了激烈碰撞。她认为春晚的小品除了搞笑之外,更应承担起教育观众的责任。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差异中,两个艺术家的矛盾渐渐显露。
在2012年的春晚上,赵本山精心准备的小品却被哈文贴上了“俗”的标签,未能如愿登场。第一次被拒绝的他,一度感到不可思议,毕竟对于许多家庭来说,春晚更应该是一个轻松愉快的聚会时刻,是欢笑和放松的共同体验。然而,哈文的坚持让这个重要节日的艺术表达变得复杂化、教育化,快乐似乎成了次要的考量。
进入2013年,春晚审查进入尾声,赵本山选择直接“撂挑子”前往辽宁春晚,一时间引发了媒体与网友的热烈讨论。人们纷纷猜测背后是否隐藏了更深的矛盾。然而,实际上,他们的分歧仅仅是在艺术表达与观众需求上的不同理解。大家也许都意识到,失去了赵本山的春晚,不再是那个充满打趣与欢乐的舞台,让不少观众感到无比遗憾。
从多年来的春晚演出中,我们不难发现:越来越多的春晚小品在试图将“教育”元素与幽默结合时,却反而失去了本质的快乐。尽管这种转变是出于对社会责任感的考虑,但不可否认的是,它也使春晚的欢乐氛围有所减损。近两年,春晚小品的形式似乎在走向尴尬,有人甚至表示,这种笑着受教育的效果并不如预期。
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今天,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春晚这一文化现象?当仪式感遭遇解构主义,春晚究竟应该归属于谁?在过去二十余年里,春晚与观众彼此依偎,凝聚着无数家庭的美好记忆。或许,快乐与教育之间的平衡亟待被重新定义,只有这样,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,春晚才能继续作为一家团圆的象征,真正守护着我们心中的文化圣殿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